诈骗手段又有新招数,千万别中招!
熊猫速汇PandaRemit - 2024-08-28 11:02:29.0 185
近日,中秋佳节本是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温馨时刻,但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海外华人在中秋佳节汇款、换汇的空子,坑害他人。
这不,最近就出现了多起诈骗案例。
赶紧的,熊猫带你排雷,避免二次伤害。
亚洲:
新增伎俩:两头骗!
今年,身处新加坡的Mark和Rui遭遇了“换汇两头骗”。
骗子分别找两人换汇,跟Rui说需要新加坡元,跟Mark说需要人民币,并告诉他们将由自己的“朋友”来当面交易。
然而,Mark和Rui线下见面聊了几句才发现,对方都不认识这个骗子,所谓的“朋友”也一直没出现。
二人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而在见面前,Mark已经给骗子转了3笔总计约11.6万人民币的款项。之后,两人向当地警方报了案。
擦亮眼睛,识破骗局。
大洋洲:
轻信他人,等于坑害自己
W是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临近交付学费的期限,急需人民币换2万多刀的澳币,这时她在一个留学生微信群认识了一个微信名为“呷哺呷哺”的网友。由于都是留学生,W就没有多做警惕,就往他的账户里转了5万人民币。很快,就发来了澳币的转账截图。
W想如此顺利,就又给“呷哺呷哺”转了7万人民币。等了一会,发现钱并没有到账,第二天,钱还没到账,当W通过微信给对方发消息时,却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了。
陷阱来临时,侥幸躲得过第一次,第二次也得栽。
欧洲:
好心帮忙跑腿,转身蹲大牢
小A在英国一所大学就读研究生,去年9月左右,她加入了一个私人换汇微信群。
突然有一天,小A的一个同学希望小A可以帮个小忙:他希望小A在换汇和接头人拿到英镑现金之后,用自己的英国银行账户把钱分别汇入其他几个换汇人的英镑账户里。
小A当时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就答应了。每次”帮忙“,小A的同学都会请她吃饭。殊不知已经深陷泥潭,直到最后一次“帮忙”... 结果,在一次小A在去拿现金的时候,警察二话不说便将她和接头人铐上手铐了!经过两晚的审讯后,小A因洗黑钱被起诉关押入狱。
没有辨别是非真假的帮助,只会让自己成为帮凶。
钱没换到,险些送命
最近,意大利一位温州女侨胞通过亲戚介绍与人私下换汇,本以为是熟人介绍,就会安全保险,只身一人前往,到约定的广场上的一辆汽车里。
可不料,还没有开始交易,竟然遭到了对方的绑架。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她只能被迫向对方转了70多万人民币保命。
保住生命,乃不幸中的万幸。
北美洲:
截图是假,诈骗是真
在美华人蔡先生需要用美元换人民币,并在微信上加了一个自称可以换汇的人,对方表示需要蔡先生先通过美国的银行将美元转过去,他才可以进行人民币转账。
在蔡先生转完美元后,对方发给蔡先生一张支付宝转账截图,可是,蔡先生的支付宝账户一直没有收到钱。之后,蔡先生打算追问对方时,才发现对方已经把他拉黑。
不可轻信转账截图,唯有账户余额不会骗人!
换钱?是抢钱!
家住在佐治亚州的周女士也算是老移民,时不时要汇点人民币给身在中国的父母,平时都是找朋友换点钱。
但最近父母遇到点急事,朋友一时之间也拿不出这么多人民币,情急之下只能在朋友圈找人。双方约定好交易的时间地点后,周女士就在约定地点等着对方带钱过来。为表诚意,周女士还先将钱打入了对方账号。
哪知道对方一开始推脱说没收到钱,后来才把钱递给周女士。哪知道等周女士稍稍放下点戒心后,对方居然一把抢过周女士手上的钱就想跑。
朋友圈里可不是真朋友,可能就是真骗子。
私下换汇有风险,财产损失难追回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不断加大打击包括洗钱在内的金融犯罪活动的力度,私下换汇可能会被怀疑成“洗钱”,导致银行银行账户被封。
海外中国公民请务必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换汇,嫌麻烦不想去银行换汇,可以选择线上汇款,不妨考虑一下熊猫速汇吧!汇款不出门,最快2分钟到账,最新的互联网汇款方式,不出门不排队。
